爱夏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夏小说网 > 佛和道 > 无题

无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狼图腾》最后还得出一个荒唐的结论:中原文化需要这种狼性。作者所反复吹嘘的“狼性”,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相残杀、不择手段、侵略掠夺。历史的发展证明,这和现代文明发展规律是相抵触的。一个成熟的文明,需要更多的是宽容和合作,这才是主流。这种所谓的“狼性”带来的只是破坏和毁灭,以及游牧民族自身的不断衰败。反观史上任何一个靠武力强大起来的游牧国家,无一例外地支撑不了多久走上四分五裂而衰亡。所以说,这个“狼性”没什么好吹嘘的。    中原人是羊,草原人是狼,狼吃羊,所以草原人把中原人吃的死死的。真是这样吗?秦皇汉武咱们就不说了,就是在羸弱的南宋,岳家军也将金国打得大败,更不用说咱们的太祖军了。    很多人炫耀蒙古大军征战欧亚大陆,其实当时成吉思汗也是因为天时地利,老天帮了他大忙。    蒙古草原气候非常恶劣,所以这里生活的蒙古人病死冻死非常多,也许一场暴风雪或者一场瘟疫就让一个部落的牛羊全部冻死或者病死,走投无路的牧民只好南下抢劫。但是在成吉思汗崛起的时期,也就是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震旦进入温暖时期,温度短时间回暖。    公元1200年、1213年、1216年杭州无任何冰雪。元代初期西安等地又重新设立“竹监司”的衙门管理竹类,显示气候转暖。    这个时候北方游牧民族的实力快速超越了中原的农耕民族。在9世纪至11世纪的西方,正是北欧的维京人最兴盛的年代。当时的北欧气候适宜,粮食连年丰收,甚至发生了人口爆炸,从而为维京人发动一轮轮征服提供了大量人力。同样的事情也在中国的北方发生。沙漠变为绿洲,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前几个世纪荒废的汉代古城被重新建立,辽、西夏等游牧文明国家的实力大增,对中原王朝形成了强大压力。    蒙古人同样是这段气候适宜期的得益者。2012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成吉思汗旧都附近的古代树木样本指出,蒙古高原的气候在11世纪初期“可能进入千年以来最温暖、潮湿的一页”,蒙古人的人口也在随后一两百年间有了爆炸式的增长。这就为成吉思汗的扩张提供了他的祖先们所不具有的充足人力。    蒙古草原上出现了水草丰美、遍地牛羊的景象。一名蒙古骑士可以配备十匹战马,迁徙中的蒙古部落有成千上万的牛羊随行。新生的蒙古帝国得到了充足的物力,他们不但有了丰富的食品,还可以用牲畜交换更多的兵器和生活用品。    在气候的恶劣时期,成吉思汗将蒙古人统一到了他的麾下,到了气候适宜的时期,他可以借助充足的人力和物力发动大规模扩张了。当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时,他留下了一个堪称庞大的帝国。同年,西夏灭亡。    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遗志,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又发动了两次西征,兵锋遍及大半个欧亚大陆,建立了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创造了游牧文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    成吉思汗在西征归来的途中教育后代时,说了一段著名的格言:“人生最大的乐趣,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著他们亲属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强jian他们的妻子和女儿。”世界上所有不愿意被他们屠杀、不愿意被他们掠夺、不愿意被他们奴役的人民都是他们的敌人,宣称“要把青天覆盖之地,都变成蒙古人的牧场”。这完全说明了当时蒙古的主要战争目的——征服与掠夺。    但是,马穆鲁克骑兵曾在1260年的阿音·扎鲁特战役、1281年的霍姆斯战役、1303年的苏法尔战役中三度击败蒙古远征军,从而阻挡了蒙古帝国进入埃及建立欧亚非三大洲的梦想,使北非的***和***文明免受蒙古铁蹄的蹂躏。只是到了近代,战无不胜的马穆鲁克骑兵被拿破仑的军队击败。    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当地的马木鲁克骑兵在几百年前曾经数次打败过西征的蒙古骑兵和东征的十字军骑士,称霸北非和西亚,到了18世纪也依然保持着数百年传承的彪悍尚武的作战传统,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世上最好的传统骑兵之一。拿破仑的炮兵和步兵主力数次粉碎了马木鲁克骑兵的大规模冲锋,拿破仑的骑兵也在追击战和前沿遭遇战中和马木鲁克骑兵交过手。其中有一次,600名马木鲁克骑兵歼灭了法军的3个骑兵连(300余人);另一次,900名法国骑兵冲锋,将数千名土耳其-马木鲁克联军击溃并赶入大海。    拿破仑曾在一则日记中描述过马木鲁克骑兵与法国骑兵之间的战斗情形:“两个马木鲁克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鲁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鲁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鲁克兵。”    这支马穆鲁克骑兵为什么在拿破仑的法国骑兵面前折戈呢?因为当时的法国骑兵是近代骑兵。法国骑兵的总体纪律战胜了马穆鲁克骑兵的个人勇武,越是小规模的战斗中,个人勇武就越重要,越是大规模的作战,集体纪律就越居主导性。    近代的军队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就是绝对严明的纪律,这一纪律的效果很快便被应用到了骑兵身上。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内战,鲁伯特亲王明令禁止手下的骑兵开枪,让他们排成整齐密集的队列,先是慢跑,然后逐渐加速到大步,最后飞驰着冲向敌人,用冲击力而非用火力去发挥骑兵应有的功效。著名的克伦威尔“铁骑军”在训练和纪律上比鲁伯特亲王的骑兵更进一步,是新式骑兵的典范。铁骑军身披胸甲,手持长剑,有时还带有一柄战斧,他们的名称并非由于是否身披铁甲,而是由于他们的纪律像铁一般坚强。铁骑军中的骑兵在个人的骑术和武艺方面并非旧骑士的对手,但他们能在严明纪律的约束下整齐划一的行动,集体冲锋时时刻保持马挨着马,肩并着肩,就像一堵快速移动的“铁墙”。这堵铁墙时刻保持着集体力量,避免散阵后各自为战的混乱厮杀,所以整体战斗力要远远大于旧骑士的军队。在奔跑冲锋中保持密集队列,是比个人马背武艺要高难得多的整体战术行为,近代军制下科学系统的大强度训练是其出现的基石。    英国新式骑兵的成功经验立刻被西欧各国所重视,到了18世纪,西欧各国都组建了自己的正规骑兵团,在这些骑兵团的密集队列中,纪律至高无上,个人骑术不再重要,单个骑手无需手拉缰绳,紧挨在身旁两边的队友马匹就会带着他向前行进。这样每个骑兵都可以释放出两只手来战斗,一手持剑,一手持手枪。如墙行进的骑兵队列并不需要太高的奔驰速度,那样反而会打乱阵型,影响冲击力,所以他们使用的是整齐的慢跑冲锋。俄国的军事观察家观察了奥地利与亚洲的土耳其帝国之间的战争,发现双方骑兵白刃战时,总是会出现一把土耳其弯刀同时面对2~3把奥地利骑兵剑的局面,土耳其骑兵以优良的武技硬拼奥地利骑兵团结的纪律,结果总是被毫无悬念的击溃。而奥地利的骑兵即使在冲散了土耳其人之后也依然能够保持整齐队列,始终集体作战。随后他向沙皇建议到:“奥地利对于土耳其军队的最大优势莫过于他们的胸甲骑兵,这一兵种令所有土耳其人闻风丧胆,我国也应该引入这一兵种的训练方式”。土耳其是传统的骑兵强国之一,在18世纪和西欧国家的战争中,其传统骑兵却成了最大的劣势,优良的土耳其骑手们竟然总是被不擅骑术的西欧骑兵打败,表明骑兵的进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个纪律比骑术更重要的时代。    卡宾枪和手枪的普及逐渐带来了弊端,18世纪的欧洲指挥官们发现骑兵越来越容易对火枪产生依赖,只有训练最精的骑兵团可以做到开枪的时候保持冲锋,而大多数的骑兵团一旦开枪,就影响了冲锋过程的连贯性,冲击力大打折扣。如果对方骑兵团坚决冲锋,并且是同样的密集整齐冲锋,那么依赖手枪的一方容易被整体冲垮,所以马背火枪射击被逐渐取消,骑兵队列冲锋只允许用剑或马刀。7年战争时期,普鲁士的骑兵一律禁止开枪,用最大的冲击力撞向对手,总是能击溃那些还没有完全放弃射击的其他各国骑兵。同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还鼓励个人骑术的重新训练,认为骑兵应该能够面对多种情况,而非只会靠着密集队列作战。普鲁士的骑兵素质达到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无需像以前的骑兵一样始终慢跑来保持队形的连贯性,而是在慢跑逐渐加速到敌人的100步距离时,开始纵马飞奔,而且依然保持队形,形成“飞驰的骑兵墙”。随着普军骑兵的素质在训练和战争中磨练的越来越高,飞奔的距离从100步增到200步,最后甚至增到1800码。    1860年8月24日,八国联军步兵在强大的海军炮火支援下攻克了天津,随后向北京进军。京津路上的田野是伏击战的理想场所,清军的骑兵游弋于京津沿路,对联军进行sao扰,联军亦派遣自己的骑兵侦查敌情和掩护自身的侧翼。9月17日,法国的北非西帕希骑兵团在行进中遭遇了数量不明的大量满蒙骑兵,性情凶悍的北非骑兵们骑乘着高大神骏的阿拉伯战马,冲刺速度极快,满蒙骑兵的弓箭骑射无法生效,这些服饰华丽的北非骑兵以速度冲进了满蒙骑兵的队伍中并击溃了他们。9月18日,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和印度“费恩”骑兵团共400余人在侦查途中遭遇一支数量远超自己的,2000人的蒙古骑兵队伍,英印骑兵组成密集而严整的阵形对蒙古骑兵发动了猛烈的白刃冲锋,将蒙古骑兵打败。满蒙骑兵在京津路上对联军的攻击和sao扰,最终以自身的损兵折将而告终,他们的sao扰全部被联军骑兵及时驱逐了。    在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满族和蒙古的东方骑兵可以说已经发挥了全力,他们作战骁勇,又灵活机动,尽管他们不可能从正面冲破联军步兵和炮兵的火力,但是仍希望通过侧翼迂回去接近并打击联军,然而,所有的迂回和偷袭全都被早有准备的联军骑兵破解。曾经在中世纪让全世界颤抖的东方游牧骑兵,在近代的外国骑兵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体现了双方在纪律和战术水平上的巨大差距。    现在李昊的廓尔喀佣兵团正在抓捕迅猛龙和其他魔兽骑乘,准备编练骑士团,李昊希望训练出一支近代骑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