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对于科学技术是不屑一顾的。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昔日孔老夫子去见老子时,老子和他讲:“掊击尔智”,就是叫他把世智辨聪取消打倒,心中空荡荡地一无所有,毫无所住,才能悟道。 老子之后是庄子,列子,一脉相传,叫大家放下世俗的智慧,把技术称之为奇技yin巧,通通排斥,认为这些东西只会把人的思想搞得更复杂,离道就越来越远。唐代鎏金双蜂团花纹银香囊,就是运用陀螺仪原理,这种香囊是我们古代工匠的一个发明,它利用了重心和平衡的原理,使得焚香时,无论你怎么转动,香盂始终呈水平状态,热香不溢出。可惜这些都是奇技yin巧,不能立传。 孔子说:“君子不器”。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论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在孔子看来,搞科技民生的都是小人。只要行仁政,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结果震旦的知识精英都去追求形而上的天道,都去搞天道哲学、诗词艺术了,对于关乎民生的科学技术都不屑一顾。后来佛教传到震旦,知识分子也都去参悟空性,其他都不关心。特别是宋朝的士大夫们,普遍追求的雅致隐逸的生活,知道现在还在为人津津乐道。只是,他们是做官的呀,官牍之劳形落在谁的身上?胥吏。最后吏强官弱、官不足以制吏的现象的出现,就不奇怪了。 震旦知识界对于“利”和“义”分得很清楚,把利看得很轻,这样的结果造成对于经济不重视。《晋书·王衍传》中有一个这样的传说:晋国有个叫王衍的大臣,字夷甫,是位著名的清谈家。他一贯以来都标榜自已是个非常清高的人,对钱是嗤之以鼻,提都不愿意提一下。他的妻子郭氏很想逗他说“钱”这个字,但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 有一次,趁着王衍熟睡的时侯,郭氏叫仆人把铜钱弄成一串串的,在床的周围绕了一大圈,想让王衍睡觉醒来的时侯不能下床走路,这样肯定会逼他说出钱字来。没想到第二天王衍醒来后看到满地是钱后,他把仆人喊来,用手指了指地上的那些钱说道:举却阿堵物。自此,阿堵物便成了钱的代名词,有着一定轻蔑的含义。 据说太祖也是从来不碰钱的,这也许是习气使然。与之相反,犹太人就是拜金主义者,他们对于金钱崇拜达到顶峰,这也是有历史的渊源。犹太人长期处于颠簸之中,随时要跑路逃亡,在这个时候谁能靠得住呢?只有金钱,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因为对金钱的亲和,他们建立起了银行,期货等等金融系统。这样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震旦人到米国给人洗衣服,开餐馆,犹太人到米国开银行。 公元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乔治国王派使者马嘎尔尼率使团前往中国庆祝乾隆皇帝寿辰,在临行之前,英国方面为了这次访问活动,费尽心思做了各方面准备,他们为乾隆皇帝准备了非常丰厚的礼物,几乎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精品成果。例如新式火枪、蒸汽机、战舰模型等等。当然之所以要展示这些特殊的礼物,除了祝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通过这些科技成果展示英国强大的武力,借此机会震慑清王朝,正当英国人自信满满的乘上开往中国的轮船,幻想着如何开辟这块肥沃的东方市场时,他们或许并不知道等待着他们的是乾隆皇帝的不屑和嘲讽。 对于英国人精心准备的礼物,乾隆皇帝也是不屑一顾,虽然闻所未闻,但是在乾隆皇帝看来不过是西方人的奇技yin巧而已,比起天朝大国的物华天宝,简直是不值一提。如果乾隆皇帝当时能够稍微了解一点世界形势,可能就会转变自己天朝大国的观念,当时的英国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到处在搞殖民扩张,俨然已经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而大清王朝则在闭关锁国中安然享受着夕阳的降落。危机就是从此开始的。 在临走之前,马嘎尔尼小心翼翼的提出了此行的真实目的,希望大清王朝能够允许他们在中国的地盘上做生意,并降低英国商人的各种关税,可是每一条都被乾隆皇帝驳斥回去了,好不容易跑了这么老远,最后一点好处都没捞到,马嘎尔尼也是非常郁闷,不过临走的时候,乾隆皇帝为了显示大清帝国并不抠搜,馈赠给了他们很多面粉以及土特产,来显示大清帝国的物产丰盈,或许马嘎尔尼并不知道,在乾隆皇帝眼中,他们只是一群吃不上饭的蛮夷小族,这次到大清来祝寿,仅仅是为了讨一点吃的回去。 当然乾隆皇帝还给英国国王写了一道圣旨,其中部分摘录如下:天朝扶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下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特此详晰开示,遣令该使等安程回国。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 这段话是啥意思呢?大体就是说我们大清很厉害,全天下都是我们,你们进贡那点破玩意我们本来看不上,因为可怜你们恭恭敬敬的大老远跑来了,所以才勉强收下了,另外你们的使团也看见了,我们啥也不缺,也没啥需要你们置办的,所以你们想申请个北京户口的要求就不要再提了,只要你们以后好好孝敬大清,大清也会罩着你们,不会打你们的! 乾隆大帝还是很客气,回赠给使团成员十几块玉石,引起使团的不满:我们送来的是西方最尖端的科技产品,你回赠一些石头,什么意思?这是对我们的藐视! 其实也不是乾隆对他们藐视,而是这些玉石在都是上等美玉,很值钱的。所以西方人喜欢机械的玩意儿,咱们喜欢艺术的玩意儿,现在古董市场这么火爆,电视台争相搞鉴宝节目,这都是在昭示咱们的逼格很高,那些莽子是不能相比的。 到了近代西方莽子入侵,逼格很高的清谈贵人茫然无措,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道释儒毫无应对之策,反而成为保守势力反对变革的工具。最后来了个青年运动,砸烂孔家店,把道释儒三家全部推倒在地,再后来就一地鸡毛了。 到了今天,大家发现西方文化对于震旦冲击太大,很多社会思想道德问题都暴露出来,最后发现还是要回归传统文化,所以这三家又起来了,于是各种讲坛出来了。 其实真正的佛家修行是的讲究学习五明的。“明”谓学问、学科,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在古代印度佛教中,能够被称为班智达,代表他精通五种学问,也就是五明。甚至后期又发展出小五明,与五明合起来即为十明(五小明是韵律学、修辞学、辞藻学、戏剧学和历算学。) 佛家五明。一内明。二因明。三声明。四医明。五巧明。内明为求自解学(自己悟道明理)。因明为伏外执学(降伏外道)。声明为令他信学(传播佛法)。医明为所治方学(治病救人)。巧明为摄一切众生(摄收众生)。” 工巧明就是科学技术,包括的范围很广: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莲花王子就曾经跟着色珠仙人学习五明。不过佛教传到震旦,工巧明好像也不讲了。 为什么要学五明呢?菩萨学此五明总意为求一切种智。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什么叫一切种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不得一切种智,不能成佛。 佛陀的正遍知这个名号不是虚的,世界上的一些学问佛陀都毫无错谬地知道,这叫正遍知。科学技术也是一种智慧,当然需要知道。佛陀在出家前就学习了当时世界上的所有学问。以前在古印度,家里最聪明的孩子都送去出家,因为孩子成就了可以回过头来度家人。现在有一些人是在世上混不下去了,就去庙里混。不过现在庙里也难混进去了,好像要大学文凭。 最让大家称道的就是如来这句话:“佛观一滴水,八万四千虫。”当时佛是怎么知道的?佛陀有十大弟子,个个本领高强,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开了天眼,喝水用阿罗汉的天眼看到水中全是众生,于是他就不敢喝了。佛陀告诉他:不应以天眼观察,而应以rou眼为准。微生物并不是我们rou眼的对境,损害它不会构成杀生的罪业。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如来能够发现明了,世法出世法,统统知道它的本末、本因,知道是从何种因缘而生的。以至于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外,下多少滴的雨水,释迦牟尼都佛知道。眼前的种种松树,为什么是直的?荆棘为什么是弯曲的?这个天鹅一出生为什么是白的?乌鸦为什么一出生就是黑的?这些都能了知它们的所来的缘由。 大觉者都是有大智慧的,菩萨开悟之后,发起六度万行度化众生。万行就是修行的行门很多,行门有多少呢?行门有八万四千种那么多,每一门都是学问。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四摄法为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种人,菩萨都可以和他们相处融洽,最后度化他们。你要是不了解人家,你有怎么能和人家打成一片?人家又怎么会听你的?这都是智慧。比如你是炒股的,我来跟你说生命无常,万法皆空,不要炒股了,你肯定要骂我。如果我先跟你说股票,而且我还能判断股票的涨跌,股神那种的,你肯定高兴,会和我交朋友,最后是知己了。有了信赖,这个时候我再跟你说法,你就信了。当然,前提是你有法缘。你如果跟佛法无缘,释迦佛来也没办法。 佛在世的时候,让舍利子到王宫里度化那些宫廷显贵,好几个月没有结果,因为跟他们不相应。其实佛早就知道,只有相应的表法才能救度他们,但是佛为什么还让舍利子去做这也是一种表法。最后,佛让文殊菩萨去度化王宫里的人,文殊菩萨跟他们一起吃喝玩乐,慢慢就救度他们了。 有人说你越学识渊博,人情练达,可能离“道”越远。这句话也对也不对,什么东西都要学通透,不要被所学的知识困住了,要有大智慧。只求自己解脱那是小乘道法,菩萨道是为了无量无边如父如母的众生而修行,如果你只会念经,没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有谁听你的?你能把佛法弘扬开来吗?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由右向左书写,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由左向右书写,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 碑文高度赞扬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精神,世称《雁塔圣教》。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 后来唐武帝灭佛的时候,对全国的寺院和僧侣大扫荡,最后却不敢对大雁塔动手,因为大雁塔第一层竖着两块石碑,是唐太宗和唐高宗亲自写的,动了大雁塔就等于动了两位祖宗。可见当时玄奘法师请两位皇帝亲自撰文,立碑可谓良苦用心。这就是世事洞明的学问。 有人说,开悟了不是什么都知道了?其实一般的开悟是得到了根本智,还有后得智需要学习。观音菩萨开悟后得了一切种智,那是以前累劫修行得到的。 子昂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当然不知道科学技术这头怪兽的可怕。现在火枪的出世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不知道现在发展得怎样了?不过为什么还有暗黑精灵和食人魔?地精和暗黑精灵究竟哪个是主导?这些都是问题。 不过既然地精手里有火枪,那么这伙入侵者就不只是一个小部落,而是有一个地下城,要不然不可能造出火枪来。这次真不知道是子昂的幸运还是不幸。 李昊在沉思的时候,子昂的jiejie子婧也在观察李昊。李昊长相还说得过去,谈不上英俊,一幅温文尔雅、人畜无害的模样。听弟弟说起过李昊的事迹,把李昊夸得像花儿一样,怎么在修真界年轻一辈没有李昊这么一号人物?这次砂石镇惨败,子婧也是憋屈,自己金丹修为,怎么连对手的模样都没看清楚。子昂说请李昊过来,子婧也是不以为然,死马当活马医吧。不过这厚德商行异军突起,和太极楼一起在金翅城大出风头,说明这李昊来头不小。 李昊醒过神来,对子昂道:“现在这一伙地下生物,可能来自地下城。你有什么打算?” 地下城?子昂倒吸一口冷气,这一下麻烦了,地下城就不是自己独自能搞掂的。只是就这样放弃自己也不甘心啊。 子婧奇道:“你怎么知道有地下城?” 李昊道:“火枪这个东西建造起来需要很多的工序,这么多的火枪,至少需要几百号人加工制作。你想想,需要多少人才能养活几百工匠” 此时场面冷下来了。子婷在逗两个隼宝宝,玩得不亦乐乎,少鹏则在旁边一脸的嫌弃,没玩过鸟啊? 子婧突然开口,道:“听说李道友本事了得,要不这个地下城李道友也参一股,大家按照出力的多少分配?” 子昂眼睛一亮,赶紧道:“对呀,李昊你就是个好合伙人啊。刚才我是钻了牛角尖,没想到这一茬。李昊,你加入进来,咱们的力量就足够了。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咱们兄弟联手,没有什么摆不平的。” 李昊倒有点为难,问道:“你家族里能同意?” 子婧接过话茬,道:“没问题,又不是砂石镇。荒原上的地下城,无主之地,他们能有什么意见?” 李昊点点头,这样就好办。李昊不想卷入子昂家族内的纷争,一地鸡毛,最后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 李昊对子昂道:“这样吧,我叫三百多人过来,你跟你的家里协商一下。还有从丹霞城到沙坪市,沿途都需要协调好,不要引起误会。这些事情弄好了,我就派人过来。” 子昂兴奋道:“好,我这就去办,希望你的队伍尽快过来,说句真话,兄弟我在这里是度日如年啊!” 商量妥当,子昂兄妹告辞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