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的兵家从孙子开始,后代得其精髓的是孙膑,孙膑之后是韩信,再后面就是唐朝的李靖,传到后面就是咱们的林总了。有句话叫做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咱们都不一样,他们总能从纷繁杂乱的绝望境地看到胜利的希望之路,他们用兵如天马行空,不着痕迹,让人叹为观止。 刘邦被封在巴蜀汉中之地,毫无建树,将士逃亡,而项王强大,刘邦几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韩信能看到项王的致命弱点和汉王的必胜之处,这就是国士无双啊。 曹cao与袁绍之战,曹cao弱小,袁绍强大,当时曹cao手下很多人都暗地里结交袁绍,谋士郭嘉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对比,一一分析道:“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 韩信用兵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最有名的就是背水一战。但是后面历史上有很多人也背水一战,最后兵败身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一时彼一时。大家看这一段: 背水一战胜利之后,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这一段的关键是“驱市人而战之”,韩信所率领的都是起义军,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乌合之众,这就像是在市场上临时抓壮丁,这些人只能打顺风战。置之死地,这些人为生存计,只能死战不退,死拼求生。而当时的赵国军队其实也是乌合之众,开始仗着人多冲杀,久战不下也就疲了。但是如果换成训练有素,能打硬战的军队,那又是另外一个结果了。 曾国藩带兵打仗时,承认自己愚钝,是“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是一个“守拙”的人,从不相信取巧的事物。曾国藩看《三国演义》都不太信,因为三国演义把打战说得像儿戏一般,世界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湘军开到新地,无论寒雨,立即挖壕沟一道加一道,直到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等到城内弹尽粮绝,然后轻松克之。说起来曾国藩的呆战其实是奇谋,完全发挥了自己的长处,遏制了太平军的长处。第一、曾国藩背靠政府,粮草充足,他耗得起。第二、太平军是百战之兵,长途奔袭都是家常便饭,这一点湘军是比不了的,野战湘军肯定是打不赢的。所以曾国藩只盯着你的要害结硬寨,让你不得不来打他。 当年曾国藩宁可坐视苏州杭州沦陷,也要全力拿下九江和安庆,尽管朝廷一再严令湘军去驰援苏杭,但曾国藩根本不为所动,全力攻打九江和安庆。最终苏南和浙北落入太平军之手,代价是湘军攻陷九江和安庆。从战略角度讲,攻陷这两地,基本就是把太平天国起家的地方跟最辉煌的地方拦腰斩断,失去安庆,南京门户大开,太平军已是颓势了! 唐朝李密和王世充交战的时候,当时李密破宇文化及回来,其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王世充军粮缺乏,欲乘其弊击之。世充简练精锐得二万馀人,马二千馀匹,壬子,出师击密,密留王伯当守金墉,自引精兵出偃师北,阻邙山以待之。 密召诸将会议,裴仁基曰:“世充悉众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还,我且按甲;世充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馀力,彼劳奔命,破之必矣。” 密曰:“公言大善。今东都兵有三不可当:兵仗精锐,一也;决计深入,二也;食尽求战,三也。我但乘城固守,蓄力以待之;彼欲斗不得,求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头可致麾下。” 陈智略、樊文超、单雄信皆曰:“计世充战卒甚少,屡经摧破,悉已丧胆。《兵法》曰‘倍则战’,况不啻倍哉!且江、淮新附之士,望因此机展其勋效;及其锋而用之,可以得志。”于是诸将喧然,欲战者什七八,密惑于众议而从之。仁基苦争不得,击地叹曰:“公后必悔之!” 魏征言于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此二者难以应敌。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难与争锋,未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粮尽,必自退,追而击之,蔑不胜矣。”颋曰:“此老生之常谈耳。”征曰:“此乃奇策,何谓常谈!”拂衣而起。 这一战李密兵败,最后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资格。李密为什么兵败?李密将骄于上,兵疲于下;王世充死战求存,锐不可当,此为哀兵,哀兵必胜。所以不要以为深沟高垒是呆战,以老生常谈而论之,此乃奇策也! 李密本来是看到了这场战争的要害,但是后来关键时刻怎么昏了头?也许是因为他没有天命。 天命这个东西很玄乎,但是确有其事。当年西楚霸王十万骑兵追刘邦,眼看就要追上了,突然一阵邪风把十万骑兵吹得人仰马翻,最后刘邦得以逃脱。在遵义一颗航空炸弹落在屋顶上愣是没爆炸,这些事情在正史中记载得太多了,让人不得不相信。 《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称帝之初,有方士安伽拖言:“李氏当为天子。”他劝文帝“诛尽海内凡李姓者。”民谣《桃李章》说:“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一个叫李玄英的文化人,在研读了《桃李章》之后,预言了三件事。一,桃与逃偕音,逃亡的李姓之人,会得天下。二,皇帝与皇后,迷转于扬州,不得返都。三,“勿浪语,谁道许。”是“密“的意思。他最后得出结论:当今皇帝与皇后,回不来了,会死于扬州;蒲山公李密会得天下。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从东都洛阳逃出来,投靠李密。当时李密也是非常了不起,很多人以为是李密,王伯当倾家族之财帮助李密起兵,最后人财两空,这是押注押错人了。 当时许多人,象李玄英一样,认为李密就是这个神秘谶言里的桃李子,能得天下。后来半路上杀出了一个李世民,统一中国,扫清群雄。在没有见到李世民之前,李密也认为天下之大,舍我而谁?老子天下第一!但看到李世民之后。“不觉惊服,私谓殷开山曰,真英主也。”“李氏当为天子。”随得验证。这一谶言,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神秘的政治谶言。 作为一种隐语或预言,谶言往往准的令人后怕,更不要说政治谶言了。而关于“女主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都作了专门的记载。 《旧唐书·李君羡传》这样记载:“贞观初,太白频昼见,太史令占曰‘女主昌’。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太宗恶之。”太白,即是金星,金星是除太阳月亮之外,我们rou眼看到的最大的天体。金星出现本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可是白天也能看到,这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很久以前,古人认为“(太白)昼见而经天……女主昌”。所以,当看到金星与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太史令得出了“女主昌”的结论。至于“当有女武王者”,则可追溯至一本叫作《秘记》的预言书。据《旧唐书·李淳风传》记载:“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秘记》对“女主昌”则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问李淳风:“《秘史》所云,信有之乎?” 李淳风说:“臣观星象,据臣推测,代唐之后,已经陛下宫中,三十年后,当代李自立。李姓子孙,可能要受大难了。” 李世民听了李淳风话后,大恐。他说:“联杀尽所有疑似者,如何?” 李淳风说:“天之所命,王者不死,陛下强施杀戮,只能搭进一些无辜者!而三十年后,其人已老,或许多了几份慈悲心怀,为祸或浅。如陛下幸能杀之,老天再生一更加怨毒之人,届时李姓子孙,无遗类也!” 李世民只能叹息作罢。后,武则天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女皇,应验了:“女主昌。”“唐三代之后,武氏代有天下。”之谶言 唐朝以前很多有谶言的预言都很准,唐朝以后都不准了。唐朝谶言谶图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推背图》。推背图预测到抗日战争,后面的就不太清楚了。推背图极为精准,不可思议,但是每次都是事情发生过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说这件事,事前都猜不到,这也是谶语的奇妙之处。 我们来看推背图第39象: 图片:一只小鸟站在山上,上下一轮旭日升起。 谶曰 鸟无足山有月 旭初升人都哭 颂曰 十二月中气不和 南山有雀北山罗 一朝听得金鸡叫 大海沉沉日已过 金圣叹注解:「此象疑一外夷扰乱中原,必至酉年始得平也。」 明末清初,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文学大批评家。一生真正践行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玩文字志向。鲁迅称其为“最有名的人”;胡适说他是“有眼光,有胆色,为“17世纪的一个大怪杰”;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这个人就是金圣叹。 金圣叹十四岁,偶得一本唐人著的占卦卜筮之书《推背图》,爱不释手,时常展读研习,并把自己对谶纬隐义的参悟书写出来。后来爱好易理玄学之人,读后都认为他写的那些悟道文字大多验证历史与世事发生的变化,赞赏钦佩之余,以为小金“殆有神助”。 推背图39象,金圣叹的注解猜得很准。正是倭寇外夷扰乱中原。 「鸟无足。山有月」是在暗示侵略中国的国家是个「岛」国。「鸟」除去四点的脚,再放进「山」字,就是个「岛」字。山有月是个崩字,暗示日本毕败。 「旭初升」是暗示日本恰似旭日初升正发挥其国威的时候。 「人都哭」暗示日本大举进犯中国大陆,四万万同胞遭受残害,苦不堪言之状。南京三十万人大屠杀是日本残害中国人,人数最庞大的一次惨案。 十二月中气不和,十二个月的中间为农历六月,即公历7月7日(卢沟桥事变)。 南山有雀,北山罗,(雀,精卫鸟也--汪精卫。罗,爱新觉罗--伪满州国。)南面有日本扶植的汪精卫政权,北面有日本扶植的伪满州国政权。 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一但到了鸡年(1945年乙酉年),日本****者就日沉大海了! 图画中所表达的也是字谜,和文字中的意思一样,即一个岛字及太阳从岛上升起。